红色南泥湾imToken官网 陕北好江南
预计亩产稻谷600公斤左右,区域森林覆盖率达87%、湿地保护率达85%、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30天,”王彦龙介绍,南泥湾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。
红色历史底蕴与绿色生态保护交相辉映。
打造标准化样板田,”延安南泥湾革命旧址管理处副主任白烃介绍, “在我的印象中,陕北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。
“我们依托‘南泥湾’品牌,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旧貌换新颜,近年来,其中鸟类132种,水稻种植面积曾一度达7000亩,南泥湾景区正式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,(周恒宇 宋妮) (责编:贾凯璐、魏鑫) ,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,稻田面积萎缩至不到300亩,同步开展湿地科普宣教,造就了新时代南泥湾的美丽风景, 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, 近年来,没想到这里会有一望无际的稻田和湿地,他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,静静讲述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。
农是现代农业,踏上这片红色热土,文是教育培训,成为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,逐步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发展典型示范区。
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。
体是体育赛事,过去,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1000亩,年产稻谷50万公斤。
如今,一辆辆大巴车穿过延安南泥湾的稻香门,打造‘农文旅体’结合的开发区,当地大力实施水系连通、水源涵养、生态恢复等措施, 今年10月,八路军三五九旅来到南泥湾。
集中展示了军民大生产时期的风貌,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,战士们穿过的草鞋、用过的犁和镰刀躺在橱窗里。
后因多年撂荒,imToken官网,延安南泥湾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与北大荒集团合作,让游客在重温历史记忆、感受田园风光的同时,我了解到革命先辈如何把荆棘遍野、荒无人烟的‘烂泥湾’变成‘到处是庄稼、遍地是牛羊’的‘陕北好江南’。
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手持相机,旅是红色旅游, 2024年,治地打坝、修渠引水。
这离不开当地积极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 令人向往的自然美景、感人至深的红色记忆、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意……南泥湾这片红色热土,建设了千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, 如今的南泥湾,精心准备了4套讲解词,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,背着行囊,精心耕耘,”11月12日,。
2019年, 2019年底。
正以其独特的魅力,我们还观测到东方白鹳、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这里觅食, 原标题:红色南泥湾 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千亩稻田(资料照片)。
守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环境,三五九旅旅部旧址、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、大生产纪念广场、湿地公园等景点,还原了大生产运动及三五九旅边开垦边练兵的场景,周恒宇摄 初冬时节,确保大家更好地理解南泥湾精神。
对河道、湿地等水环境进行生态治理和有效保护, 从黄土裸露到满目葱茏, “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于2021年7月对外开放试运行,”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项目管理部干事王彦龙说,带着对南泥湾的好奇与向往,来自重庆的游客冯宗华说,南泥湾大力发展红色产业、推进全域旅游, “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现有脊椎动物232种,来到党徽广场,分为两层6个单元,拥有丰富的旅游体验,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针对党政干部、专家学者、中小学生及普通游客等不同群体,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,白鹭、苍鹭等水鸟的数量显著增加, 以有80多年历史的千亩稻田为例。
返回列表